(全媒體記者 曹雯雯 通訊員 顧昕華)“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,最搶眼,只因‘民’字排在前。要以人民為中心,一部法典再體現(xiàn)……”連日來,雙甸鎮(zhèn)霜橋志愿服務隊“開心大媽”以快板形式宣傳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,形式新穎活潑,為群眾喜聞樂見,有效促進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的普及和傳播。
這是如東講好普法故事、建設法治鄉(xiāng)村、撬動鄉(xiāng)村振興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我縣充分發(fā)揮良法善治在鄉(xiāng)村振興中的“壓艙石”和“定盤星”作用,積極探索“楓橋經驗”如東化的有效途徑,村民法治觀念不斷強化、基層矛盾糾紛有效化解,城鄉(xiāng)面貌正發(fā)生著喜人變化。
補齊法治短板,矛盾糾紛由多變少
“謝謝你們幫我們調解,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很多年,沒想到這次一下就調解成功了?!鼻安痪茫p甸鎮(zhèn)鶴井村村民宋紅梅專程制作了兩面錦旗送給鎮(zhèn)司法所、法律服務所,感謝他們成功調解困擾多人、持續(xù)多年的收養(yǎng)關系糾紛。
原來,宋紅梅和愛人撫養(yǎng)著一名棄嬰,但孩子多年前已被人依法收養(yǎng),因為對方年紀大且沒有固定收入,所以仍然與宋紅梅一家生活。宋紅梅想幫“女兒”解除收養(yǎng)關系,一直未能如愿。今年3月,縣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走訪雙甸鎮(zhèn)3個掛鉤村居,由鎮(zhèn)司法所、網格辦、法律服務所工作人員共同參與,運用專業(yè)資源,在當?shù)匾婪ㄒ狼榛饬诉@起收養(yǎng)關系糾紛,宋紅梅和女兒終于“名正言順”地成為了一家人。
構建聯(lián)動高效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。如東圍繞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(zhèn)、矛盾不上交”的基層社會治理目標,將全縣1496個網格與法官對接,實現(xiàn)了“審務進基層、法官進網格”全覆蓋和實質化運行。法官履行指導民調、聯(lián)動化解、法律咨詢等職能,定期下沉網格,就各類糾紛矛盾進行溝通交流、預警排查、研討應對,貼身為群眾解決這類糾紛難題。
健全貼身下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。全縣242個村(社區(qū))實現(xiàn)法律顧問全覆蓋,建立起法律顧問便民服務微信群,近百名法律顧問活躍其中,推送法律知識、解答群眾咨詢、化解鄰里糾紛,筑牢了維護穩(wěn)定的第一道防線。
培育法治文化,靚麗風景由少變多
走在干凈整潔的區(qū)間公路,風情小樓鱗次櫛比,拐角處的標牌上一條條朗朗上口的法治宣傳標語隨處可見。這是不久前記者在洋口村漁民小區(qū)看到的一幕。
近幾年,洋口村積極探路法治鄉(xiāng)村建設,由村里的文藝積極分子組成普法宣傳隊,結合社會熱點和村民法律需求,創(chuàng)作貼近實際、貼近群眾、貼近生活的法治文化作品,定期開展文藝匯演,不僅形成了法治文化活動示范品牌,還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,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法治熏陶、培育法治信仰、強化法治意識。洋口村也因此被評為“全國鄉(xiāng)村治理示范村”。
事實上,用法治文化浸潤美麗鄉(xiāng)村在我縣不是個例。針對農村普法對象難集中、普法時間難安排、普法內容難理解的“三難”問題,我縣引導70多家文藝演出團體參與普法,“草根藝術家”們專門編印腳本,創(chuàng)作出歌曲、方言小品、地方戲曲等,把法律法規(guī)變成了村民們看得清、聽得懂、記得住的文藝節(jié)目,深受群眾喜愛。近年來,我縣法治文化作品創(chuàng)作數(shù)量累計千余件,《求求你相信我》《公評法紀文明戶》《國徽下》等10多件法治文化作品在全國小戲小品曲藝作品大賽中獲獎。
按照“整體推進、差異發(fā)展、資金引導、全面覆蓋”的思路,我縣還堅持合力共建、資源共享、法治惠民的原則,因地制宜、因勢利導,配備和完善法治文化設施,實現(xiàn)村居法治文化陣地全覆蓋。截至2019年底,已建成11個大型法治文化公園(廣場)、76個小型法治文化公園(廣場)、56個法治文化陣地,形成曹埠鎮(zhèn)“趙家劇院”、豐利鎮(zhèn)“悟園”、大豫鎮(zhèn)“留守兒童樂園”為代表的18家法治文化示范點,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。
厚植法治沃土,精神狀態(tài)由貧變富
“我老公與朋友一起喝酒的,其中一人喝醉了,我老公也提醒他不要喝,酒后不能開車,但他不聽,后來出了車禍,請問我老公對這起醉駕肇事負不負責任?”
“我家的兩畝責任田被征用,除了土地補償費、安置補助費、青苗補償費外,還有沒有其它補助,補助標準是多少?”
……
我縣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與普法志愿活動有機結合,開通“普法直通車”,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精準提供法律服務。自去年開通以來,800多名志愿者聚焦農業(yè)農村、農民工、民營企業(yè)、貧困家庭、青少年等主體,積極開展法惠三農、法護務工、法助民企、法律扶貧、法防風險、法保發(fā)展和法助成長等7大行動,讓群眾感受到了看得見、摸得著的法治力量。
法律扶貧是這兩年“春風行動”的重頭戲。我縣著眼于解決群眾最急切最憂心的突出問題,細化基本法律服務事項清單,加大兜底脫貧群眾的“一對一”法律幫扶,為扶貧開發(fā)項目提供法律體檢、法律顧問等個性化服務。
從2018年開始,我縣創(chuàng)新普法方式,連續(xù)舉辦兩屆“與法有約”家庭夢想基金大賽,一改以往單個學為家庭學,并通過家庭輻射到鎮(zhèn)村、企業(yè)、學校,累計近3萬個家庭報名參加,收到了“人人學法用法、個個懂法守法”的社會效果。
法潤無聲。新店鎮(zhèn)祝套村黨總支書記潘亞軍感慨地說,過去,村民們一有矛盾就爭吵不休,有時甚至還會大打出手,現(xiàn)在徹底變了樣,遇到鄰里糾紛、事故賠償?shù)鹊?,村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按法律辦事。據(jù)了解,目前全縣有一半左右的村(社區(qū))被命名為省級以上“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區(qū))”。